close

 

  回家路過靜安寺。西區老大房現綠豆椪烤鮮肉月餅的窗口前,隊伍大排長龍。香味四溢飄散。又是一年中秋時,我便想起了太原的月餅。

 

   “”是山西“月餅之王”。民間傳說,清初年間太原有一糕點鋪,鋪裏有三位師傅,分別姓郭、杜、林。某年中秋,三人因喝酒誤事,和好的餅面發了酵,擔心東 家責怪,急中生智往發酵面團裏摻生粉,再撒一把堿面,與油糖攪拌,做成一種包餡餅。烤熟後一嘗,味道殊絕。“”月餅由此誕生。歪打正著。太原有專門做“” 的百年老店。餅上圖案非常簡單,就是清代中晚期很流行的篆字條紋,後改爲水波紋,我奶奶喜歡叫“鞋底紋”。月餅切開,外皮厚度適中,咬一口,松松軟軟,有 點像上海人愛吃的芡實膏,但更酥散,吃的時候,一只手要在下巴接著,不然殘渣四散。早前只是加花生仁瓜子仁,極少的松仁,至多再點綴一點點黑芝麻或核桃 碎,現今的餡料裏,多了青紅絲橘丁或玫瑰漿,咬一口,味道更厚更雜。爽口而悅目。我小時吃過一種無餡月餅,太原人叫“混糖月餅”。長大後才知道,應聯翔該叫“豐鎮月餅”。豐鎮是內蒙古的一個縣級市,靠近山西,當地人鳳梨酥把 胡麻油跟紅糖與面粉充分攪拌混合,塌在特制的模子裏制成餅。豐鎮月餅與普通月餅完全不同。個頭大,吃口厚,關鍵沒有餡子,其實就是一只實心大餅。月餅掰 開,內外合一,通通深棕紅色,那是因爲面粉裏摻了醬油。咬一口,比主食面包稍硬,但較燒餅又軟一些,此餅的特點就一個,油多。我奶奶說,必須大油特油,不 然不夠松軟;早前可不比現在,人人肚子裏沒油水,就盼著這太陽餅一口呢。我記憶中有一次,爸爸出差去北京,正趕上中秋節,回來時帶了一斤“提江月餅”。“提江”亦稱“提漿”,說是北京特産。

 

  上大學時,住我下鋪的女生是山西神池縣來的。此地“神鳳梨酥池月餅”聞名遐迩。據說迄今已600多年曆史。《馬首農言》中有“油出神池,色香而味腴”字句。水來自神池600米深處的岩溶洞中,其鈣鎂含量與礦化度均屬鳳毛麟角。在神池,每逢年節,老百姓習慣自己打月餅聯翔餅店,俗稱“笨月餅”。“笨”是針對外形而言,無關味道。笨笨粗粗的,如舊時的燒火丫鬟,其賣相遠不及市場所售月餅,但真是好吃。每年農曆八月,鄰裏街坊聚到一起,琢太陽餅磨什麽時候開始“打月餅”。一般是一家一家換著打。自家釀制的玫瑰漿,參一點芝麻果仁碎拌勻做餡,據說可存數年,不變質。記憶中,每逢中秋前後,太原街頭隨處可見有人推了一輛加重二八自行車,走街串巷,大聲叫賣“神——池——月——餅”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hfsdfghs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