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十八世紀末葉,西洋魔術開始陸續傳入中國。魔術是英語M魔術表演AGIC的意譯,從其語源來分析,希腊文是波斯古代僧侶的意思。MAGIC通常分為白魔術和黑魔術,黑魔術是借助魔鬼的妖術。可見魔術與宗教的關系是密切的。

  中文“魔”是梵文“魔A鋇穆猿疲 《正字通·鬼部,引《譯經論》: “古‘石’作‘磨’,梁武帝改從鬼。” (一說乃譯人義作,不始自粱武)宗教認為魔能擾亂身心,破壞好事。

  把英語MAGIC譯成魔術是十分恰當的, 魔術的本義就是惑人的妖術,做為藝術可以解釋為神奇的藝術,和我國原有的幻術的含義是一致的。但魔術與幻術就定義來講,也有微妙區別。 “魔”字是就其術對觀眾的作用而言;使人著魔,而“幻”宇則是就其術的特點而言:慷忽變幻。從文字方面推敲稱“幻術”更為確切,所以至今有一些演員沿用“幻術”的名稱,但約定俗成魔術的叫法已經更為昔遍。

  現代魔術在中國興起之後,與中國的傳統幻術相融合,經老一代藝術家的不斷再創造,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個流派。和京劇中的麒派、馬泥相似,雖同一藝術表演,但各具特色。派不同之處,具體在表演形式和舞台形像等方面體現出來。

 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擔任主演,另外一人擔任助演,即固定由一個人使活,固定由一個人量活(也有設兩名助手的)。當主演者表演時,助演必須密切配合主演的動作,擔托,捧、扶、拉、推、送等工作,同時助演還要和主演者對口說白,二人一問一答,隨聲附和,並且要在自己面部做出悲,喜、驚、怒等表情,配以富有幽默感的動作,近似於相聲演員的表演。有些重要的機密門子,往往掌握在助演手裡,雖然名義上是助演,實際上在演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所以有“三分使活七分量”之說。

  南派演員表演的時候,也由一人擔任主演,由二人至若干人擔任助演。一些巨型魔術團隊則由四人至七,八人分別擔任前後台工作。在表演進行之前,台上助演全部出場,排成八字形分站左右兩旁,等主演者出來時,左右助演隨即退入側幕,注意著主演者的動作,根據表演需要,助演們及時而又恰當地從兩側配合出場,逆行接拉、托捧,推扶等工作。每個節目完畢又立即退下,待下個節日開始時,再出場工作。整個表演過程和啞劇一樣,沒有對口說白,只是一個又一十節日的連續演出。指南派老藝人介紹,早在三十年代,南派也有過對口說白和幽默動作等,後來由於節目內容日漸增多,把這些對白和動作擠掉了。

  再從節目內容等方面比較;北派偏重於手彩,以技巧細膩勝人,富於生活情趣,南派多以巨型為主,以精巧華麗著稱,想像力強。北派把魔術的神秘寓於穩重之中,表演起來滴水不漏,耐人尋味,南派把魔術師的智,慧寄於快速之中,如同閃電,一氣呵成。

  總的來說,南北兩個流派,各有其特點和長處,但也都有不足之處。

  北派的優點是:

  1。主演與助演各一個,長期合作,比較固定。主演的一舉一動,助演都能體會其意圖,易於做到配合默契,收到“以假當真”的預期效果。

  2。主演與助演二人,邊說邊演,過程交代得比較清楚,也易於突出重點。

  3。對口說白,詞句幽默,生動有趣,可以加強觀眾的欣賞興趣。

  4。每場演出節目雖少,但能使觀眾把每個節目都看得比較清楚(北派一般每場演出三十分鐘,共表演五至七個小節目,最後以一個中型或巨型魔術收場)。

  但北派也相對地產生了以下的缺點:

  1。表演時往往對口說白占的時間太長,形成相聲化,演出的魔術節目少了,不符合觀眾希望多欣賞魔術節目的要求。

  2。一般講求表演技巧結合對白,而不太重視服裝、道具和舞台布置等美化藝術。創新節目少,經常是一些老節目,連續演出多年不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hfsdfghs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